第一週 | 認識老子及《道德經》 | 從認識《帛書》、《楚簡》與通行本的異同進入《老子》恆道哲學的堂奧。 |
第二週 | 「道」與「德」的關係與實踐 | 從「道法自然」談《老子》無為無不為的思想。 |
第三週 | 「道家」與「儒家」思想的異同 | 德篇《老子》談「道、德、仁、義、禮」的時代背景與意義。 |
第四週 | 老子》所說的「聖人」是誰?又誰能稱為聖人? | 從「聖人居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起論「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
第五週 | 《老子》恆道哲學的基本原理簡述 | 從「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談《老子》的運動與轉化思想。 |
第六週 | 「道」怎麼產生萬物? 為什麼會「無中生有」? | 萬物是「無中生有」?或是「陰陽調合」?從科學與哲學等各種角度探討生命與生活的意義 |
第七週 | 老子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用意何在? | 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為例說明「玄德」不要求回報的真義。 |
第八週 | 從《老子》如何看待「親、疏,利、害,貴、踐」談「玄同」之妙。 | 解析《老子》如何從「塞兌閉門、和光同塵」到「挫銳解紛」,以促進「社會祥和」。 |
第九週 | 公民學程週 | 原課程停課,需選讀至少一門公民素養課程 |
第十週 | 老子的「三寶」是什麼?有什麼用? | 如何正確解讀《老子》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何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
第十一週 | 老子的「養生之道」是「去除自我中心」。面對名利要「寵辱若驚」,不為外境聲色所惑。 | 為何老子要說四不:「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又說:不要沉迷於五色五音五味,其用意何在? |
第十二週 | 治人事天莫若嗇是節流之法?儉約與吝嗇又有何差別。 | 《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但這句話有許多不同解讀,究係「節流之法」還是「積德之法」,讓我們發揮最大的想像力,來談這個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