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相見歡、課程講解農村再生與休閒農業概念 | 認識農業的「三農」到「三生」到「全民農業」、農村再生內涵與台灣經濟發展背景 |
第二週 | 導論 1.台灣農業發展概況 2.農村再生內涵 | 1.台灣農業發展概況 2.說明農村再生內涵與台灣經濟發展背景 |
第三週 | 農業空間結構 1.農業的概念 2.農業系統的結構 3.農業景觀空間結構 | 1. 講授農業的基礎----農業的概念 2. 說明農業的投入—過程—產出—反饋結構 3. 農業系統與農業景觀空間結構 |
第四週 | 農村社區活化再生 1.農村社區發展歷程 2.農村社區活化面向 | 闡述推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以提升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品質,縮短城鄉生活差距歷程及活化面向。 |
第五週 | 野外實査訪視 | 1. 參訪休閒農場經營管理並與居民對話 2. 社區關懷及弱勢訪視 |
第六週 | 補休並撰寫學習心得 | 撰寫上周野外實査訪視學習心得 |
第七週 | 農村產業類型 1.農業生產 2.農產品加工 3.農產品銷售暨休閒農業 | 1. 農藝、園藝、森林、畜 牧、漁業等生產活動。 2. 農特產品、水產品及畜產品加工 3. 農產品販售或以農村資源用於服務的產業 |
第八週 | 休閒農業資源類別與特性 1.休閒農業資源類別 2.休閒農業特性 3.休閒農業的功能 | 1. 說明依休閒農業資源及活動不同類別的分類 2. 說明農業資源與休閒資源的特性 3. 休閒農業的療養、保健、社會及其他效應 |
第九週 | 公共論壇 | 專題演講 |
第十週 | 農村觀光遊憩 1.農村觀光遊憩意義及內容 2.農村觀光遊憩建構原則 | 說明農業精緻化、農業休閒化、農村再生活化等振興農村活動,以營造農村活化及永續發展。 1. 參訪休閒農場經營管理並與居民對話 2. 社區關懷及弱勢訪視 |
第十一週 | 野外實査訪視 | 1. 參訪休閒農場經營管理並與居民對話 2. 社區關懷及弱勢訪視 |
第十二週 | 補休並撰寫學習心得 | 寫上周野外實査訪視學習心得 |
第十三週 | 農村景觀特色與遊客的認知與經營 1.農村景觀特色營造 2.遊客認知的評估 | 1.評價農村景觀景觀特色,激勵遊客好奇心 2.利用各種器材或設施對遊客說明,增進遊客認知及滿意度 |
第十四週 | 導覽解說技巧 1.導覽解說的意義及分類 2.導覽解說原則及技巧 3.非導覽解說員媒介應用 | 1. 導覽解說基本概念,如解說目標、功能 2. 導覽解說體驗活動意義的價值與豐富的生命力 3. 因地制宜非導覽解說員媒介的應用 |
第十五週 | 社區導覽解說規劃 1.導覽解說目標訂定 2.導覽解說架構及需求 3.選擇適當方案及媒體 | 1.講述導覽解說體驗活動意義 2.導覽解說演練與體驗 |
第十六週 | 校外導覽解說實習及了解農村社區景觀並與社區居民對話討論 | 1. 校外實查、訪視 2. 導覽解說鄉村資源 3. 社區居民對話公共議題及社區關懷 |
第十七週 | 補休並撰寫學習心得 | 撰寫上周野外實査訪視、導覽解說學習心得 |
第十八週 | 農村資源永續利用總檢討暨成果發表 | 農村資源永續利用總檢討暨成果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