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課程講解 相見歡---開門見山 取個鳥名,大家相互認識 | 1.學員介紹 2.課程介紹 3.選舉幹部 鳥是生態的指標動物,由取鳥名過程,提升對生態觀察及解說的興趣。 |
第二週 | 鳥類的生活 由鳥類食、衣、住、行、育、樂談起,了解鳥類生活有關的點點滴滴。 | 認識鳥類適應環境生存的演化趨勢,從而對鳥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多一層認識。 |
第三週 | 生態觀察活動與社區非行少年輔導 社區常見非行少年之樣態、影響及如何協助導正非行少年 | 瞭解生態觀察活動,在社區非行少年輔導上的作為與效益 |
第四週 | 生態解說實習與體驗(室內課程) 桃園觀塘地區藻礁生態解說 | 透過認識觀塘地區藻礁在生態環境及棲地變化,進而提升生態解說能力。 |
第五週 | 生態解說實習與體驗(戶外課程) 桃園觀塘地區藻礁生態導覽 | 透過認識觀塘地區藻礁在生態環境及棲地變化,進而提升生態解說能力。 |
第六週 | 生態解說技能與技巧 生態解說資源、媒介,解說能力與技巧 | 由鳥之習性及與鳥生活周遭有關之物種切入,使學員瞭解生態解說之資源、媒介及必具能力與技巧。 |
第七週 | 認識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與外來物種對生態之影響 | 認識各式各樣的生命相互依賴著複雜、緊密而脆弱的關係,與外來物種對生態之影響,藉以了解人和萬物如何生生不息在地球的生物圈共榮共存。 |
第八週 | 認識動物救傷 及介紹國內野生動物收容救傷機制 | 了解動物受傷了,你應該怎麼做,除了用箱子裝起來以後裡面還要放什麼?放報紙,然後呢?要放食物嗎?不用!那你要送去哪?獸醫?醫院?還是野生動物救傷中心。 |
第九週 | 公民參與週 | 社大辦公室安排之講座或活動 |
第十週 | 認識桃園埤塘生態 (室內課程) | 從桃園埤塘的生態資源、桃園埤塘文化,進而瞭解埤塘環境的解說資源與運用。 |
第十一週 | 認識桃園埤塘生態 (戶外課程) | 桃園埤塘常見蝴蝶、蜻蜓、豆娘等物種的認識與生態習性及野植、野花的利用與辨識。 |
第十二週 | 自然生態攝影技巧與生態解說之結合 | 提升對自然生態攝影的興趣,以合於生態解說之需求。 |
第十三週 | 自然生態解說在社區環境教育上的運用 | 瞭解自然生態與社區環境、居民生活的關係,進而體認社區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
第十四週 | 認識中高海拔生態系統 | 認識中高海拔生態及其生物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 |
第十五週 | 中高海拔生態系統解說觀摩(戶外課程) | 透過實地至中高海拔戶外教學解說及實際野外觀察,將課程中所獲得的知識,與野外觀察相互印證。 |
第十六週 | 生態解說實習與體驗 桃園許厝港步道(暫訂) | 透過認識桃園許厝港在生態環境及棲地改造上的推動,進而提升生態解說能力。 |
第十七週 | 台灣的地質景觀 | 一. 景觀的定義與分類 二. 景觀在觀光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 台灣主要的地質景觀 四. 觀地解說、觀光DIY與參與性體驗 五. 地質景觀的知識來源 六. 地質公園與景觀保育的推動 |
第十八週 | 學習成果分享 | 回顧、復習與分享本學期之學習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