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學習中醫藥的動機與目標 | 了解學員的求知動機,以期奠定對中醫藥基本認知。 |
第二週 | 中醫體質分類 | 個體特質決定你的生活行為,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疾病發展過程。 |
第三週 | 體質的保健 | 學會分辨自己體質形態,了解個人養生保健的需求性。 |
第四週 | 中醫望診解析 | 中醫望診,較為重視病人外在的神、色、形、態變化。中醫認為體表的變化表現,反映內部病變;健康人各有正常現象,若表現反常,便是病的癥候。以面部和舌部的反映最明顯。 |
第五週 | 中醫聞診解析 | 通過聽覺和嗅覺收集病人有關疾病的材料,作為判斷病証的參考。包括兩方面:聽聲音與聞氣味 |
第六週 | 中醫問診解析 | 中醫問診注重收集與辨証有關的材料,致力找出主症和兼症。查問現在症狀時,內容極為詳細,對各種症狀的臨床意義也有深刻的認識。 |
第七週 | 中醫切脈解析 | 中醫認為脈是血之府,貫穿全身,所以脈搏反映周身情況。肺主氣,朝百脈,全身的血液聚合於肺,再輸送給臟腑肢體;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經過的地方,可藉此測出病變。寸口位於手腕部橈動脈搏動處,分為寸、關、尺三部。寸、關、尺三部的搏動分別顯示不同臟腑之氣。 |
第八週 | 四診心法的認識 | "望而知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意思是通過中醫的望、聞、問、切四種手段,而能正確判斷病証 。 |
第九週 | 公共論壇 | 專題講座 |
第十週 | 保健要穴 | 中醫穴位養生的方式越來越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而在我們的身體上分布著很多的穴位,那麼為大家介紹幾個便於大家記憶的養生要穴。 |
第十一週 | 基礎經絡概念 |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枝節,溝通內外上下,調節人體功能的一種特殊的通路系統。 |
第十二週 | 簡易推拿介紹 | 在人體經絡腧穴及一定部位上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或肢體活動,用以保健、治病的方法。 |
第十三週 | 推拿的應用介紹 | 中醫指用手在人體上按經絡、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進行治療。 |
第十四週 | 補養藥的基本認識(一) | 以補益藥為主組成的方劑的統稱。有滋養補虛、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的作用,治療各種虛證。 |
第十五週 | 補養藥的基本認識(二) | 因作用和主治病證的不同,可分為補氣劑、補血劑、氣血雙補劑、補陰劑、補陽劑和陰陽並補劑6類。 |
第十六週 | 中醫藥膳養生觀念 | 中醫食療保健歷史悠久,可追溯至4000年前,其基本思想認為飲食除了提供果腹外,還有保養身體、治療疾病、調節健康質素的重要作用。具有這些特殊作用的食品,現今統稱為"功能食品";研究證明他們通常含有較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可以激活人體生理代謝功能。 |
第十七週 | 中醫藥膳食療特點 | 當遇有輕微不適時,中國人習慣在膳食中加入特殊材料或自製特定菜餚去緩解不適,"寓醫于食"的概念世世代代一直流傳下來,尤其是對慢性或代謝病患者,藥物或傳統草藥並非最佳選擇時,藥膳可能是重要的治療手段。 |
第十八週 | 結業典禮 | 成果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