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雞籠。奎隆。基隆 | 認識自然環境,探討基隆的開發史。 |
第二週 | 雞籠山。淡水洋 | 北部台灣的早期歷史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從航行指標(1400-1570)、轉運貿易(1570-1625)到主權的轉換(1626-1700),敘述其間演變經過,強調外來政經勢力對於台灣歷史轉折的關鍵性影響。 |
第三週 | 歷史做了什麼? | 歷史是什麼—現在與過去的對話。 |
第四週 | 花綵列嶼串古今 | 花彩列島中,台灣位於中樞位置。從地緣政治理論上來看,台灣正好位於東亞島弧中央區域,為亞太經貿運輸重要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
第五週 | 港都。烽火。台灣頭 | 台灣頭、話從頭---海洋文化、基隆領航 |
第六週 | 融合漳泉中元祭 | 有「尪公不過獅球嶺」、「尪公沒頭殼,聖公沒手骨」的俗諺。 |
第七週 | 古諺氣象萬千 | 認識日短、風冷、雨大的基隆天氣。 |
第八週 | 霧鎮樟楠綠城市 | 在基隆只要海拔200公尺以上就是楠櫧林帶,從海岸一過來就是楠櫧林帶,幾乎沒有熱帶林的成分,這就是植被帶下降的觀念。 |
第九週 | 公民週 | 參加基隆學講座 |
第十週 | 走過歷史的橋 | 橋樑,不只是連結此岸與彼岸,更跨越時空、走過歷史,隨著時間的洪流,這些鐵橋成了旅人們打卡的新熱點,重新站上舞台。 |
第十一週 | 地理說了什麼? | 人呢,從生下來每個人身上都有仁義禮智信的本性,但是由於出生地的水、土的風氣不同,所以他們表現出來的剛柔緩急,語音聲氣是不相同的,這個叫做風。而各地人們的好惡取捨,是跟隨者君上的喜好來的,所以稱為俗。 |
第十二週 | 從地名看家鄉 | 地名是某地人類歷史地理語言文化的縮影與符號。「地名是史地的化石」1每個地名的緣起,皆有其來由與典故,以彰顯該地之人天(候)地事物的命名背景。 |
第十三週 | 彎彎河道堵流水 | 自瑞芳以下,河道十分曲折,流經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汐止、南港之後進入台北盆地,在關渡附近匯入淡水河。 |
第十四週 | 基隆人。基隆事 | 充分了解百餘年帶領城市歷史衍變的的經典人物,更進而促成好好的保護與利用原鄉資源,提高城市未來品質。 |
第十五週 | 漫步雞籠官道 | 雞籠官道是清代台灣的最後一條官道,是淡基橫斷古道的端點,面對當時的清法戰爭,古道具備通商和軍事聯繫的重要功能,也是基隆市街最早的發源起始。 |
第十六週 | 化被洞為主洞 | 基隆的防空洞數量居全台之冠,682個防空洞揭開戰爭歷史。 |
第十七週 | 港都夜雨木蘭香 | 推出「尋找基隆女性地景」課題,挖掘以女性為主的地景,時間軸橫跨一百多年,反映不同階級、族群、職業的女性歷史故事。 |
第十八週 | 自然而然欣基隆 | 走出了基隆,這幾年回來了,因為基隆這座城市變有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