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有緣相見與本學期課程討論 | 講師介紹、課程介紹與調整討論(本學期戶外教學時間地點討論),學員相見歡、自我介紹與幹部推選。 |
第二週 | 北台灣的都市變遷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了解北台灣在1970年代以後的變遷,並思考桃園在這波變遷中的定位與未來。 |
第三週 | 淺談台灣民俗活動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認識北台灣與其他地區的民俗活動現況。 |
第四週 | 城內城外北台灣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認識北台灣的築城歷史與晚近變遷。 |
第五週 | 走讀馬祖北竿(戶外課) | 藉由戶外走讀教學,拜訪八德區重要族群馬祖人的原鄉。 |
第六週 | 走讀馬祖南竿(戶外課)( 與第五週合併上課) | 藉由戶外走讀教學,拜訪八德區重要族群馬祖人的原鄉。 |
第七週 | 從竹塹城到淡水廳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認識北台灣平地閩、客族群發展的足跡,從竹塹城到淡水廳,了解桃園地區在北台灣土地開發過程的故事,以及傳統民居聚與埤塘的美麗及面臨的危機。 |
第八週 | 從 Sanasai到Santiago:大船入港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認識北台灣平埔族傳說與歐洲民族曾經在北台灣的足跡,以及北部沿海的重要口岸。 |
第九週 | 公民參與週 | 社大辦公室安排之講座或活動 |
第十週 | 走讀失落的傳統聚落(戶外課) | 藉由戶外教學,探尋八德地區的傳統民居,了解都市發展與公共建設對傳統聚落的影響,以及北台灣其他傳統聚落的消逝危機。 |
第十一週 | 走讀桃園海線生態與聚落(戶外課)(與第十週合併上課) | 藉由戶外教學,走讀桃園沿海聚落與生態的轉變,以及北台灣地方文化資產保存所面臨的困境與可能的未來。 |
第十二週 | 「河」處是我家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了解北台灣交通運輸從水路到陸路的轉變,以及當前桃園都會區發展中,河流、水圳、埤塘、濕地與民眾生活的關係。 |
第十三週 | 陸路交通與運輸的轉變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了解北台灣交通運輸的轉變,水路運輸與陸路運輸的消長、鐵路運輸的發展與變遷。 |
第十四週 | 桃園軌道發展歷史(戶外課) | 藉由戶外教學,走讀桃園車站與桃園軌道願景館,了解桃園台車的歷史故事、桃園車站與八德的故事,以及桃園軌道三心六線的願景。 |
第十五週 | 北台灣鐵道發展史(戶外課)(與第十四週合併上課) | 藉由戶外教學,走讀台鐵富岡車輛基地或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與國家鐵道博物館,了解鐵路運輸在陸路運輸中的關鍵角色。 |
第十六週 | 從八塊厝到虎茅庄:記錄視角 | 藉由室內講演、影片欣賞與討論,了解八德與桃園老城區的人文歷史演變,以及在面臨城市轉型的同時,地方社群如何觀察與記錄老城區。 |
第十七週 | 從八德到桃子園城(戶外課) | 藉由戶外教學,走讀桃園老城區,及參訪長期參與地方文史紀錄的團隊。 |
第十八週 | 成果展準備週 | 期末成果展準備、排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