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相見歡、生態旅遊簡介 | 說明全球所面臨的生態環境議題,以及其間的互動與衝突。 |
第二週 | 台灣常見植物介紹及解說(水生、濱海植物) | 臺灣是個海島,橫跨了熱帶及亞熱帶,天氣溫暖多雨,地形多變化,因此從高山到海邊到處都可以看到水域環境 |
第三週 | 台灣地質、地形介紹及解說 | 台灣與周圍島嶼由於是位在地殼的破碎帶上, 所以火山、溫泉和地震等地殼活動的現象就顯得特別活躍了。 |
第四週 | 戶外參訪:校外教學一日之旅(體驗與分享) | 台灣生態導覽與見學 |
第五週 | 台灣溫泉介紹及解說 | 台灣各地溫泉加起超過100多個湧泉,北部以大屯山火山群溫泉區為主,也就是陽明山、北投一帶,溫泉泉質是強酸性的硫磺泉;到了金山,則是呈現中性的單純泉。西北部以烏來溫泉為代表,屬於弱鹼性碳酸泉。西部則有泰安溫泉、谷關溫泉、東埔溫泉及廬山溫泉等四大溫泉鄉。 西南部除了關子嶺溫泉的鹼性弱食鹽泥泉外,其他不老溫泉、寶來溫泉及四重溪溫泉也是弱鹼性碳酸泉。 |
第六週 | 台灣生物多樣性(台灣特有種) | 台灣野生動物中,包含了70幾種哺乳類以及約500種鳥類,其中包括15種特有種;蛇、壁虎等爬行類也有96種,其中有20種是台灣特有種;青蛙、蟾蜍等兩生類,總數33種裡就有10種是特有種;160種淡水魚類中,也包括20種台灣特有種。 |
第七週 | 台灣常見動物介紹及解說(爬蟲類) | 台灣兩棲爬行動物生態,提供生態習性、分布環境,瞭解兩棲爬行動物的世界究竟有何奧妙處。 |
第八週 | 戶外參訪:校外教學一日遊 | 校外教學--生態旅遊、體驗與分享 |
第九週 | 公共論壇 | 專題講座 |
第十週 | 深度旅遊 | 透過深度旅遊,真正去體會當地人的生活,而不是像一般旅遊那樣走馬看花。 |
第十一週 | 廟宇建築 | 台灣傳統廟宇建築平面類型:分為單座式、兩殿式、三殿式、四殿式、大殿居中式、合院並連式等。 台灣傳統廟宇材質:以木、磚、土、石為主,而建築結構偏愛使用木頭。 |
第十二週 | 廟宇文化 | 廟是神明的家,也是民眾信仰的中心。台灣的廟宇如同西方的教堂,不僅是宗教的聖地,也是民間的藝術中心。而廟宇周圍的商店、小吃攤、兜售金紙的小販、賣藥走唱的「王祿仔」聚集,使廟宇成為地方的商業中心。 |
第十三週 | 戶外參訪:校外教學一日遊 | 校外教學—深度(人文)旅遊、體驗與分享 |
第十四週 | 老街建築與故事 | 中國、日本及歐洲影響的「亭仔腳」、街屋及巴洛克建築,回顧每區老街的輝煌歷史,欣賞其特有的生活及產業風貌,同時也品嚐道地的特產美食。 |
第十五週 | 古厝建築與故事 | 古厝建築,是城市記憶的載體每棟古厝充滿歲月痕跡的一磚一瓦都深刻烙印了一段屬於在地的故事。 |
第十六週 | 台灣人的信仰 | 2300萬臺灣人口中,佛教、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三者難捨難分,約佔93%。基督徒(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等)約4.5%,其他信仰或不表態,約2.5%。 |
第十七週 | 戶外參訪:校外教學一日遊 | 校外教學--深度(人文)旅遊、體驗與分享 |
第十八週 | 結業典禮 | 成果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