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 | 同學相見歡 | 講師介紹、2-8週課程內容說明、學員自我介紹 第一週晚上7:00進入社大上課 |
第二週 | 走讀新莊 | 清乾隆15年(西元1750年)八里坌巡檢司移駐新莊,新莊便一躍成為北台的行政和商業中心,因此有一府‧二鹿‧三新莊的美名 |
第三週 | 走讀艋舺 | 1738年興建的龍山寺,街道也隨之逐漸發展出來,使艋舺成臺北盆地的商業、政治、軍事中心, 近三百多年過去了,其周圍先人奮鬥的遺蹟舉目可見。 |
第四週 | 走讀大稻埕 | 1858年天津條約,清廷被迫開放通商口岸之後,更提供了大稻埕發展之機會,且臺北盆地經濟貨物由稻米轉為茶葉,大稻埕取代艋舺成為台灣商業中心。 |
第五週 | 鐵道部園區及周邊 |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街廓內原有將近四十棟建物,歷經2005年興建捷運以及2013古蹟修復拆除不保存者,目前尚餘十棟,其中包含八處法定文化資產。「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座落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與懷寧街口,本建築前身為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
第六週 | 走讀西門町 | 西門町原本只是一片荒涼的地方,後來日本人決定仿效東京淺草區,在此設立休閒商業區。 現在則呈現出以「青少年次文化」為主的流行文化消費空間。 |
第七週 | 走讀信義商圈 | 本區當時佈滿農田、水塘、荒地,並沒有建設,從原先的陸軍倉庫演變成為臺北首要的中心商業區, |
第八週 | 走讀城東 | 總督府拆除城牆後在此區域廣設學校,成為菁英薈集的「學校街」,並且興建工廠(酒廠、樟腦)與日本職務官舍(台灣文學基地) 。 |
第九週 | 公民學程週 | 原課程停課,需選讀至少一門公民素養課程 請同學在本週選一門公民週講座,沒有選課的學員視同曠課一次 |
第十週 | 走讀圓山遺址 | 圓山在臺北盆地仍為湖泊時,為湖邊之小島,據日據時期之考古發掘,證實史前曾有人類活動,在山腰發現之無數貝殼,為史前人類食後所棄,稱為貝塚。 |
第十一週 | 參觀清真寺 |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回教)的禮拜場所。臺北大清真寺面積2,747平方公尺,落成於1960年4月13日,由臺灣與沙烏地阿拉伯共同籌募興建,建築設計者為知名建築師楊卓成先生,他也是圓山飯店的設計師。 |
第十二週 | 走讀城北 | 百年前城北地區北淡線鐵路與參拜台灣神社所行經的刺使街道,形成重要商業活動匯集處,並串連了現在台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展現出獨特的廊道文化景觀。 |
第十三週 | 走讀淡水 | 淡水的地理位置,突顯了當時重要的防禦性,為此,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日本這些帝國船隊在淡水登陸,也讓淡水成為擁有豐富文化資產的城市。 |
第十四週 | 陽明山國家公園龍鳳谷 | 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西南邊,東側有龍鳳谷、西側有硫磺谷,二者皆為火山地質景觀豐富的區域,適合賞景、深度旅遊、或是環境教學,是不能錯過的一個遊憩點,谷內地熱與溫泉活動旺盛,頗為壯觀。硫磺谷還有免費的溫泉泡腳池。 |
第十五週 | 走讀士林 | 士林由早期的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轉變到商業社會,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獲選時代雜誌2021年全球百大景點,2022年開幕後士林將成為臺北的另一個全新焦點。 |
第十六週 | 走讀松山 | 昔日為凱達格蘭族貓里錫口社之地,後改稱松山,以前是台北市和基隆兩地的商運中繼站,因繁榮而有小蘇州之稱, 慈佑宮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
第十七週 | 走讀公館 | 公館臨近百年的自來水博物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灣大學,及因學區而匯聚各式獨立書店、咖啡廳、二手小店,增添了不少文化特色及文青氣息。 |
第十八週 | 參觀調查局局本部 | 參觀內容:調查局業務介紹影片、反毒陳展館、展抱館、鑑識科學處等。 |